2023.07 杂记——聊聊所谓的“价值”
前言
其实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是不太喜欢聊“理想”、聊“价值”这类假大空的名词,因为不接地气,往往会给人虚假的感觉。尤其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在招人的时候都喜欢来考察那所谓的“价值观”,以及动不动就喊一些“集体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等废话口号,但往大了说是不是整个国家都在喊口号呢??
所以说嘛,与其让别人来整天嚷嚷,不如先自己来吐槽一波咯。最近,怎么说呢。可能和自己的预期不太符,也可能是这才是真正的样子,又和几个朋友唠唠他们的近况,聊的多了,想的多了,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再严重点会有精神内耗。何必让它耗呢,对吧。
我这个是比较“佛”的,对于名声啊之类的都不屑于顾,更多的是想做自己。当然对于“价值”也认为是虚名,无非是给自己套个圈,变得不自在咯。
这篇文章内容会极其主观(其实自己的博客大部分都会很主观咯),某些内容可能会引起一些玻璃心的不适应,如果你看着比较膈应,趁早退出,哈哈哈哈。
谈谈 22 年的毕业生
就业环境
因为我自己也是从 22 本科毕业,总体来说周围很多人也较多是。上周末和大学同学聊天的时候忽然感慨道:我们才毕业一年,为何有一种脱离学生身份好多年的错觉。
江湖上都流传着“00 后整顿职场”的烂梗,但实际上却是:“没整顿职场,现实先教会做人”。事实上,没有选择的机会,很多时候只能咬着牙忍下去。因为你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一个公开的职位,毫不客气地说会有大把的应聘者,你不愿意干,自然会有人做。所以有的时候,能遇见一家比较人性化的公司也不是很容易。(随便扯了一点,下面看看大环境:
这一年毕业的人,去年上半年赶上疫情,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公、考研复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最💩的是去年一年反反复复的封了差不多一年,年底直接大家一起喜🐑🐑,zczh!!笑死。哈哈哈哈。
所以 22 届毕业生,到目前为止,真正就业的到底有多少呢??近三年受疫情影响,抛弃一些宏观上的数据来说,经济下沉已成事实。所以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有的。加上 20 年研究生扩招,有的专硕是两年毕业,然后会发现近两年的应届生(韭菜)格外的多,而且差距特别大。所以我更偏向于 22 年毕业生真的不容易。。
原生家庭
基于上述的环境,我见过有不少同龄人还在伸手向父母要钱,其中有继续读书的、也有在家备考的、甚至还有无所事事的,相信大多数的家长都有着“别人家”孩子的思想,“别人都可以你怎么就不行”这句话似乎不经意间就会随口而出,这句话也是最容易刺痛孩子的内心,因为这是来自于他们最亲近的人的质疑与不信任。
比较庆幸的是,至少我爸妈不会这么对我说吧。我个人虽然谈不上优秀,但却足够独立,首先保证经济独立,才能进一步在思想上取得独立!!所以我就会和爸妈说:放在同龄人里面,我至少不是最差的,也就马马虎虎能够得过且过吧。但我这种其实属于个例,很多人是找不到一份说得过去的工作,而且一大部分人是没有工作能力的。之前看过一个笑话但也是事实,招个三千左右的体力工,求职者还会考虑考虑,但拿着三千却可以轻轻松松招个大学实习生。现实即是灰色幽默。。
我们的上一代,上上一代都有很深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创伤,这些原生家庭的创伤可能会代代遗传。当风平浪静、岁月静好的时候,这些都会被隐藏起来,或者表现的不太明显。但是当形势一旦紧张,大环境不怎么光明,人受到挤压,就很容易被激发。而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家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孩子很少被看作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他们的自我往往是不被看见的。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把人放在群体中。
很多中国孩子承载了家长过多的期待,他们从小接受的爱就是有条件的——“只有我这样做,爸爸妈妈才会爱我。”有的好学生被妈妈不断数落着长大,妈妈的理由是“我希望你完美”。她的缺点,是不被妈妈接受的。但“追求完美”是一场让人精疲力尽的夸父逐日游戏。这个好学生后来成为了工作狂,一闲下来就有罪恶感。因为没有接受过无条件的爱,好学生小时候迎合父母,长大后迎合领导,即使离开了家,他们内化了的严苛父母还会继续批判自己,对内攻击。
那么这类人,当不努力工作的时候,还能是谁??过去三十年里,中国社会的基调就是高大猛好,要创造,要发展,要向上,人们相信的是明天会更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好学生的人格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但当在职场“大杀四方”的愿望遇到收缩的环境,好学生就很容易产生自尊体系的崩塌。然后有的就开始选择卷。。。我是比较讨厌“内卷”这个词的,没啥意思,真的没意义。你能熬,还有比你更能熬的。而且我一直在强调在绝对的实力面前,内卷就纯纯的小丑,都是徒劳。尽可能去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去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是跟风去熬。
孤身杭漂
在意识到上述的问题之后,我开始尝试离开家人身边,流放在异地,孤身一人当个杭漂,有的时候会觉得长这么大终于能够自己独立面对生活,比较自由。但还是挺怕家里人担心的。来杭州的时候,很多人都很费解,手里有更好的选择,为何还选择现在的公司呢。。emmmm 怎么说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如今的工作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薪资上都不是最优的。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刚出学校门,加上自己喜欢瞎折腾,学的技术比较杂,很多都不精,需要时间去沉淀。而且从主观上来说,上海和杭州这两个城市,我更喜欢后者。经过去年那么一折腾,前者太失望了。。。简单来说,就是想换个城市独立地生活,然后尽可能选择有自己时间的工作啦。
来杭三个多月,新鲜劲也慢慢消散,仿佛自己也逐渐变成社畜的样子。回头想想,在学校的时候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坏往往是看成绩;在公司里动不动就提绩效,搞些形式主义,透漏着一股 cpu 味;进入社会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有车有房。这不对吗??这是对的。这也是目前这个社会的风气。但如果拿这些或者这类标准来决定价值的话,我大概率是不及格。目前自己所想的大部分事情都与之背道而驰,有的人问我,你有认真考虑过以后吗??有的吧,指的是我只想过以后某个阶段的自己是什么状态,但具体到在哪做什么事情就不得而知了。我不想被生活所约束,更想成为我自己。
我本身对于技术,虽然谈不上热爱,但至少是不排斥。曾几何时,刚遇见“开源”的时候,原以为找到了值得自己付出一辈子为之努力的方向,但随之了解的越深入,接触到背后的逻辑,开源社区的运作、开源圈子以及开源商业化之后,开始有点质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真的有价值,虽然心里明白开源确实是大势所趋。参与开源,也算是成就了自己。
不过,反过来想,投入自己的时间去学习去探索去钻研技术,虽然提升的是自己,但最后给到的反馈还是公司,所以真的有必要吗??
日子就这样过吧
工作是为了生活,那为何不直接选择生活呢??互联网的发展,无形中将焦虑放大了。名校论、学历论、金钱论、车房论本质上没啥区别,没有谁比谁高级,对于自身的认知不同,看重的自然而然也就不一样咯。大部分人都在想着要过得比“别人”好。其实没必要,都一样。
那么,我选择和自己和解、和生活和解🙏。
有时候我就会想啊,也许最好的状态就是,意识到“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哪怕什么都不做,只是呼吸,我都是有价值的”。我的价值,不需要外界来定义!!这种状态,也就是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