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九局下半

二十三,九局下半

为成长,也许是有了选择的能力,但却发现没有选择的权利。。

有的时候,或者说大部分时候,做的事情都是身不由己。就在想啊,人如果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么还有什么意思呢??emmm 或者换个角度来说,现在所有的过渡是为了以后自己想做的事情嚒??又或者真的有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了嘛??还是说,仅仅是因为目前做的事情比较无聊,而导致说,现在做的是自己不太喜欢的呢。。

学会选择放弃

从我的角度来说,学会选择是想做的事情,学会放弃是极难的事情,如果二者综合在一起呢??该如何才能做到学会选择放弃。。上一次独立选择是高考填志愿选择了计算机,再一次是现在。

我是一个喜欢在质疑中成长的,在被别人看扁的时候,心里骂一句你懂个 der,然后按照自己的长远规划来慢慢实现,事实证明,也确实做到咯。这一次,我相信也是一样。一定的!!

如果说是放弃了自己曾经所想追求的事情呢??心里有矛盾,会不甘,会难受,但更多的是怕,怕自己后悔,怕让家人失望,怕一切的一切都不会如自己所料。

我也不知现在的生活是否真的好或不好,或者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现在好像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有点陷入舒适区,不肯挪动半步,有时候会想想,自己累了那么久,真的好想好想停下脚步,歇歇啊。。如果真的选择停下会有莫名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不知从何而来,也许来自于天生的不自信吧,也有一部分是 peer pressure。人,只有站的足够高,才会明白自己是多么想要触碰到天空。鹰,不会留恋地平线!再加上自己是比较喜欢折腾的那一类人,所以,走下去吧,别回头,至于终点在哪??我还在想,我还在找,我也许还在迷茫。。

当自己选择放弃的想法涌入脑海的那一瞬间,后背不自觉的发出冷汗。。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自己是这么想的,后来想着想着也就释怀了吧。至少有始有终,属于给自己了一个交代,也算是弥补了遗憾。同龄人,很多是没得选择,我却有点一手王炸,打得稀烂的感觉,至少从他人视角来说确实如此。放弃读研,放弃大厂的 offer,孤身一人流放杭州,选择了一个有点养老的工作,也许是真的累了,想给自己喘口气的时间,

但换个角度思考,现在的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工作上能发挥自己的所长,下班了有自己的时间。虽然有时候也有点糟心,但好在,这些也不重要。虽然还不知下一步该走向哪,那就厚积薄发,当作是场过渡咯~~

意外的收获

既然喜欢折腾,那么就适当的搞搞破坏吧,也许是目前的技术栈总觉得很窄,而且所学的大部分技术都是为了满足生存,是真的自己所喜欢的吗??并不是吧,既然不是那为何不去学呢!!学点看似无用,但自己感兴趣的。

先从扩展一下自己的语言开始吧,首选的是 Go,因为还想体验一下传说中的 MIT6.824 这门课,里面的实验也都是使用 Go 完成的,不想懂分布式的悠悠球手不是好的游戏玩家嘛。学习 Go 的时候总觉得它的编程范式有点别扭,意外地看了一篇关于 Rust 和 Go 的对比,emmmm,要不然试试 Rust,难才有意思的嘛。

就这样入了 Rust 的坑,也让我真正体验到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程序员。起初各种不适应,定义一个变量还需要考虑其是放在堆上还是栈上,以及所有权的机制、生命周期等这些都是什么玩意,慢慢在不断入门中,有点适应之后,再回来看看其它语言,不好意思,真的不熟!!学习 Rust 之后,开始习惯逛推,也关注了很多有意思的大佬,看他们分享的折腾记录,为何不自己动手试试呢。先打造个 IDE 吧,Vim 也算是在不断入门中放弃的,那段时间刚好天天都看见 NeoVim 的推送,可能这都是安排好的吧,于是就开始折腾了起来,自己配置了 nvim,lua 之前制作游戏 mod 用过,所以上手也比较快。 所以说,有时候仅仅出兴趣出发,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折腾完 nivm 又看见关于 terminal 的配置,iTerm2 崩溃过几次之后,也决定换到 Kitty 或者 Alcritty,最终的选择是 Kitty,没人能拒绝自己的 macOS 多一个猫猫的图标,不是吗 哈哈哈哈。。

在我从事这个行业之前,特别佩服那些能够独立折腾的玩家,后来入行之后,干的事情,很多都是比较乏味,有点循规蹈矩,现在算是找到了自己当初想要的模样了吧。而且,特别感谢自己遇见了开源,也正是这股黑客文化,能够促使我不断接触新的东西~~

上一次认真对待一件事情,又是什么时候呢??持续了多久??

逛书店

回想一下自己有多久没逛过书店了呢??

去年受疫情影响,似乎没怎么去过书店,沉迷于 Switch,再加上个人状态也不是特别好,就没读过几本书。而且大都是泛泛而读,没有啥实质性的收获。今年突然开始重新陷入技术学习的苦海,看的也都是技术相关的书籍,就突然感觉有点文化沙漠了。。

前段时间,去书店,虽说书店不是很大,逛了一圈下来,却并没有发现自己想要的书,这是一件很可怕的,至少对我而言。以往逛书店,看见某个感兴趣的,可以牵连着找出许多想要的书,因为书会带着你去探索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这次没有,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喜欢看什么类型的,历史相关的、哲学相关的、传记、心理学以及金融学,比较大众化的都有涉及,但却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提取我阅读兴趣的。最后在一个拐角看见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听名字就知道是关于心理学的,自己也该看看了。

从九月开始,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吧,每个月至少一篇纸质书,读完之后或多或少写点什么,留个记录。

一个人

不知从何开始,感觉到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不知从何开始,接受了一个人的状态;也不知从何开始,慢慢开始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或好或糟,凡事都是两面性。有的时候想找人,说说话,吐槽最近的生活。可翻了一页列表,貌似没有适合倾诉的对象。于是,带上耳机,看看书、练练球、打打游戏,或者写写代码,也就过去了。也许就是这样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吧。

有可能我天生就是个浑身带刺的人,从小到大就不喜欢别人碰我,有点洁癖,有强迫症,不喜欢无意义的合群,所以有的时候的群体活动,我都会感觉到可能是在浪费时间,这段时间留给我自己发发呆也是蛮不错的,总好过强颜欢笑。但人总归来说还是群居动物,不是不懂社交,只是不想,或者感觉意义不是很大。

还有就是,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慢慢意识到原生家庭是一种负担,他们的亲朋好友,对我嘘寒问暖也好,指指点点也罢,我都不太喜欢,可能是真的关心我,也有的可能就是吃瓜的心态。有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作为晚辈,很多地方做的都很差劲,emmm 对亲戚来说,我不太喜欢去刻意维护,毕竟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也不一样,你说的他们未必听得懂,他们说的,我也会或多或少觉得有点无聊。小时候,去舅舅家都会觉得格外亲切,随着他们的孩子先结婚生娃,他们的重心都会转变的嘛。我一直提倡的都是,当我们这一代有能力之后,我们的父母那一辈可以早点休息,他们那个年代是吃过苦的,现在作为他们的子女有能力,可以试着去享受生活。但从他们的角度来说,总会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还想着为子女多做点什么。他们是伟大的,但同时也是自私的,他们做的越多,往往会导致对子女的依赖性越大,也就越舍不得子女离开自己身边,我感觉这是病态的。。所以,我想靠着自己的能力,吃吃苦,从一无所有,到想去看看世界。

现在回头看看自己,有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认知,还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总体而言,是挺享受一个人目前的状态,但也会越来越孤僻。家里人,催着找对象,总想着各种理由推脱掉。如果遇不到合适的,那就算了吧。。应该是吧。因为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不太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去陪伴一个没那么喜欢的人。有的人可能会说,感情都是慢慢培养的嘛,也许吧。。

简单来说,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看现在的我,也没啥好烦心的。

期待

对下一个阶段的自己有啥期待的呢??

多读点闲书,早睡,可以抽点时间打打游戏,多运动,多看看山山水水,还有就是坚持去学你想做的技术。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心理素质再强大一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