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事内的大梦

九月杂谈——置身事内的大梦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标题名取之于这个月的的一本书《置身事内》和这几天最近在循环的一首歌《大梦》。

随着“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到“我看到人们漫步在路上”。九月也就随之结束了。这个月过的整体上还不错,似乎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不断去奔向。这个过程很神奇,也是不断质疑自己,不断肯定自己的过程。

谈谈生存

上个月和同事去过书店之后,就想着还是得读点闲书的嘛。于是在推荐下,选择了《置身事内》,jd 上买的,加上有京豆的折扣到手也就十几块钱,不由地感叹,在中国读书的成本真的是比较低的,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人不珍惜读书的机会。

《置身事内》这本书是从宏观与微观上来,讲解中国的经济变化,而且通读下来,很多内容都是自己刚好经历过的,或者说是未来可能要面对的。这本书写的比较通俗易懂,可以当作经济学科普类的读物来看,但写的也比较无聊,好几次看着看着就想睡觉。。。在现如今的环境下,如果有时间的话,还是值得一读的。

简单说几个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的点吧。在说到京东方和合肥的故事,那一段只能说双方是互相成就彼此。当京东方选择定址的时候,接二连三被夏普插足。但合肥也是一个敢于“豪赌”的城市,面对前来搅局的夏普,当地政府给出“绝不动摇”的回复。并且给予大力的支持,从而得到发展。后来合肥选择蔚来也是如此。这不得不佩服合肥政府的魄力。大学是在合肥读的,但合肥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有冲劲,有目标,但实际在做的过程却似乎有点一塌糊涂,大学四年读完,整个城市没有发生什么实际性的变化。反观杭州,待了半年多,由于亚运会,真的是“造了一座城”。这也是体现书中所说的的一个观点,土地是一样的,但是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价值也就不一样。那么这个观点是否可以来类比人呢??这样想是不是有点太讽刺了。在华东地区,江浙沪属于房价比较高的城市,但在后疫情时代,大环境不稳定,经济下沉,房价也随之波动。拿余杭的房价来举例吧,未来科技城互联网行业比较多,但是现在裁员风波此起彼伏,人人自危,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谁敢轻易买房呢??而且,如果买个房,按 500w 的预算,普通家庭夫妻双方每个月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假设一共还 5w 的房贷,除去首付,还得还将近 10 年,这十年还得保证没有什么意外开支,如果有了小孩,又是一笔支出。在这个环境下,是否还有必要买房呢??

工作的“劣”与“良”

最近的工作挺无聊的,几乎不用写代码,总之似乎显得都不像是搞技术的,有点本末倒置。

现在的市场,简单概括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快速上线迭代,赚快钱,是目前国内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默认的选择。我一直认为好的作品是需要投入成本,花费时间和精力慢慢打磨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谁来为这个买单??客户嘛,从甲方的角度来说,一般都是既要又要,当你生产内容的成本上去了,客户会真的觉得值得花这个钱嘛??如果更便宜的,整体上大差不差的呢??肯定会选择后者的。

其实,在生活中来说,很简单。比如像现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一开始我极度反感 pdd 的,买东西都是天猫、京东居多。但后来,其他的平台要是想同等的优惠,还需要做活动,领券、拼单之类的操作,为了卷价格、用户留存率,运营方也是用尽了手段。从我的角度来说,是比较懒的,与其让我东拼西凑的,还不如直接原价购买,有一次偶然使用了 pdd,价格确实低一点,质量好像也没自己想要的那么糟糕,生活用品也会考虑从 pdd 下单。今年上半年,发现京东也发起了“百亿补贴”的活动,而且京东的服务和售后都是比较放心的,电子商品或者大件还是会考虑京东,多花钱少一点焦虑是值得的。再来看看淘宝,服务比不上京东,价格打不过 pdd。所以主流的电商平台,都最后价格都会逐渐趋同,上下肯定会有波动,但不太夸张。但是各个优惠策略都会不同,最后留住的用户也就不同。有的时候 pdd 某个物品对比其他平台特别便宜,买之前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敢买吗??

放在工作中也是同理,如果一切为了迎合市场,生产出来一堆垃圾,有必要吗??可能自己是接触过顶级的开源项目,以及有强迫症,是个偏执狂,对这一切都比较排斥。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的是“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一坨💩山上继续拉答辩”,这个例子虽然有点恶心,但很生动形象。既然自己有代码洁癖,就好好要求自己呗。如果能保持住就继续坚持咯。

尝试“解耦”手机

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想摆脱手机的束缚。先来想一下手机在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回复微信、购物、外卖、接打电话和听歌,还有就是照相。如果不考虑这些软件的使用场景,电脑和 iPad 完成可以替代,但如果在工作中,想点个外卖呢?iPad 体积就显得有点大。回复微信、听歌这些使用电脑可以替代。购物使用 iPad 也可以。仅仅是屏幕大小不同,结果却导致不同的用户体验和适用场景。

一开始想到的就是使用 Apple Watch,这玩意我一开始就感觉很鸡肋,对我而言用处不大。而且苹果的宣传片总显得有点 CPU 用户,强行把健康和一款产品绑定在一起,这是不合理的。但如果蜂窝版的 Watch 支持了微信、听歌、接打电话,是不是就意味着在日常出门可以不用手机了呢?但随之而来的是,现在不带手机出门,或者说低电量出门,会莫名有点觉得缺失安全感。因为手机已经极大程度融入进日常生活了。再加上 eSIM 卡貌似不再支持中国大陆的运营商,整个流程就直接作废。

后来想想,手机只是个工具,融合的更多是为了更方便用户的使用。简单来说,想摆脱的不是手机,而是浪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于是我对于每个 App 的屏幕使用时长进行了限制,并卸载了知乎、小红书等软件,这类软件本质来说都是一样,都是为了吸引用户使用。最后只对手机保留其最基础的功能。这样一通操作下来,手机屏幕的平均使用时间被压在了两个小时以内。争取下一个阶段控制在一小时左右。

有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给自己创造需求,从而陷入痛苦之中。。

总结

这个月初去了桐庐,爬山比较友好(没有难度),爬到山顶有个瀑布,虽然不算太高,但离近一点看,还是挺不错的。下午的话去看了“破房子”,这种乡村建筑,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老家的环境。可惜的是现在老家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味道,大多是二层的小平房,没有乡土气息。。

参与了 GOSIM 和 KubCon,第一场是周日到的,里面有五个论坛,比较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元宇宙和游戏”,还是“人工智能”都有提到 Rust,看来 Rust 必将是大势所趋。KubCon 则有点赶,到会场的时候,都已经开始清场,只能到处瞎逛逛就回家叻。两个大会给我的感觉是,自己对于底层的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够,英语交流可以听得懂,但想流畅的说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锻炼,也是因为没有说的氛围和环境的缘故。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国外的开发者大多数都有大肚腩,这也给自己提个醒,保持锻炼,防止成为油腻男开发。

开始补《哈利波特》系列,虽然是“儿童文学”,但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比较遗憾的是,邓布利多的扮演者——米高·约翰·甘邦 也于近日离开了人间,去了魔法世界🙏 R.I.P 🕯️

收藏了两首喜欢的音乐:康士坦的变化球——《美好的事可以不可以发生在我身上》和瓦依那——《大梦》,也因为这两首歌开始看《乐队的夏天 3》。

九月也开始认真对待 Rust,但有点越学越痛苦的感觉,希望能早日渡过瓶颈期~~

哦对,今天是中秋🥮,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啊,如果能看得见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