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计算

漫长的十一月,重新认识计算

为何说漫长??

年主观感受上,时间比较长的有上半年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份,然后就是这个月。好像经历了很多,但仔细想想每一天都是很普通的,似乎没有任何区别。

普通的是周一到周五,白天当社畜,晚上是自由的。那么何为自由呢??大抵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吧。可能是看书、可能是写点自己想写的代码或者博客,比如现在这篇;又或者是打打游戏、练练球。但当每天上班、健身结束,顶着疲惫的身体洗漱之后,也都晚上十点多了。所以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就两个小时左右,这就导致控制不住去熬夜。有的时候,还会纠结,这点时间我到底想做什么呢??但往往是纠结着纠结着就该睡觉了,该死的拖延症。随性就想到什么做什么呗,不给自己定目标,just for fun。于是,这个月没读什么非技术的书籍,开始重新打游戏叻。等会再说说游戏 哈哈。

再看看周末,第一个周末去看了音乐节,因为有许嵩和房东的猫!!!由于没经验,下午早早地就去了,熬了一下午。那天应该是杭州今年最后一天三十度以上的天气了吧,到目前为止,后面过冬了,除非天气反常。。逛了一圈,和浩哥找了个有阴凉的小角落打地铺在那等。真的好热!!条件还差!!呜呜呜🥹。到了傍晚的时候,听见了橘子海,诶对,就是一脚踢出盛夏的那个橘子海 哈哈。可能是太阳下山了,凉爽起来了,人也有了精神。下一个就是期待已久的房东的猫。音乐节比较好的一点,站位比较自由,我和浩哥就提前过去挤到稍微靠前的位置。但人还是好多,好在有身高优势 哈哈。说起房东的猫,大概是 18 年夏天听见《云烟成雨》,只感觉好温柔的声音,初印象也就不错。真正喜欢起来,是 21 年夏天,偶然刷到了一个音乐节小黑的片段,嗯,真好看😊。就开始重新认识了一下。也挺佩服她们的,在当时毕业已经有了稳妥且不错的工作,最后选择了音乐,没有被生活所妥协。那么回头看看自己呢??刚刚步入社会,二十出头,已经是社畜的模样,唉。房东的猫下一场是马赛克乐队,之前听过《霓虹甜心》,但已经疲劳一下午,根本蹦不起来叻。最后一个出场的是许嵩。当用《有何不可》开场的时候,回来了,熟悉的开场回来了。如果只是这一首歌,熬了一天也是值得的!最后结尾的是《素颜》,全场合唱的感觉真是太棒了!第一次听见许嵩的歌,是当时五年级的时候。那时上初中的表哥,去网吧给 128M 的 SD 卡里面下的音乐,我还记得许嵩的分别是《城府》、《有何不可》以及《送你的独白》。其实还是挺怀念小时候的,但后来老家装修,老房子翻新,儿时的记忆也逐渐模糊了起来,不过有时却会在梦里出现。

回头看看,没有追过什么星,从小喜欢到大的应该只有周杰伦了吧。与其说是喜欢听他们的歌,倒不如说是喜欢那个时候的回忆,因为人在回忆的时候,总会加滤镜的嘛。所以更多可能是用现在的能力给那个时候的自己补补票吧。

之后的两个周末,见了很久没见的朋友。其中一个学姐是在开源社区认识的,前段时间从美团跳到淘天。当她说到工作时间的时候,在大厂加班几乎是家常便饭。然后我反问:这样的话 那自己的生活呢?她说:工作就是自己的生活。emmm 从我的角度来说,能理解,但不愿理解。理解的是因为在做有正反馈的、并且是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不在乎工作还是非工作时间,有主人翁意识,当出结果的时候,很有成就感,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 PUA,确实是的,但开心也是真的。不愿理解,就是留点时间给自己,哪怕慢下来发发呆也是不错的尝试呢🤔️。还有一周和大学同学分别去了青山湖和玉鸟集,还狂炫了肉肉 哈哈。不过可惜的是,他要离开杭州,回家考公了。怎么说呢,也好也不好。从我的角度来说,我喜欢折腾,讨厌应酬,更不会妩媚,反对循规蹈矩,所以公务员在我看来是很无聊的职业。从反面来说,如果追求安逸平稳,却是最优解。最起码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不用考虑在陌生城市的生存压力。加油吧。玉鸟集在 X 上看见“疯狂星期四”的活动,一群独立开发者围在一起 coding,还是挺向往的!

十一月的最后一周,我选择了回家。其实在回上海前几天,因为一些私事还对父母发了脾气。年轻人上班哪有不发疯的呢。。随着自己的独立,也家人渐行渐远,总觉得他们不懂自己,虽然他们很多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好。但反过来想,如果手里有一杯水,你会怎么做呢??可能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喝下它。我会反问我真的需要嘛,如果不是,我宁愿把杯子直接摔了,但碎玻璃可能还会割断一条条联系的线。之前我就和爸妈打趣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会大吵一架。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很多孤身在外的子女,对父母都喜欢报喜不报忧。这次回家,妈妈和我说,一个人在外地是不容易,别想那么多,过好一天是一天,有什么不开心也可以说出来。我沉思了几秒,只能说,还行。没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太差。送我去虹桥的时候,老爸问我下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我说了一句废话,下一次回家应该就是下一次回家的时候了吧。拿起包,撒腿就跑,我可不想被骂。其实这么问,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再看看吧。

所以看这几个周末,是不是挺漫长的呢??

Xenoblade2

好像从五月中下旬就没怎么好好打过游戏了。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就是扎进技术的深渊里,最近学完了 6.1800,也就想着给自己放个假吧。在吃灰的游戏库中找到了奶刃 2。原因有以下几点:去年有一段时间陷入电子阳痿,不想学习,也不想玩游戏,刚好赶上《异度神剑 3》发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入了。emmm 算是第一次认真玩 jrpg 类的游戏,体验还不错,玩到后半期整个人心态就变了,特别是铁窗泪那一段(bushi。《A step away》。游戏前半部分有点赶进度,一直推主线,到了后半程更多的是想陪 Mio 看看艾欧尼翁这个大陆。当然结局也是有点🔪的,本以为之后的 DLC 是日后谈,结果不出意外的是都市六人转。在提前跳票的宣传片里出现了雷老板,就想着补补票吧。而且在玩 xb3 的时候,很多玩家都和 2 对比,说 3 做的不如 2。

奶刃 2 是一款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游戏。先说说看缺点吧,得益于 NS “优秀的性能”,整个画面玩起来特别糊。。。然后就是没有良好的跑图指引,导致经常迷路,有的地方地图显示距离很近,结果一绕就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一点也算是优点吧,那就是复杂的战斗系统。当时打到第三章的时候,因为模式选择了是普通模式,一直卡在灭那里,卡了两晚!!还去看了战斗系统教程,结果一个头两个大 呜呜。后来发现可以调整难度的选项,果断选择简单模式。诶 就这样一把过 哈哈哈哈。当然之后又去补了课,才发现战斗系统的趣味所在。画质糊,其实大冬天能捧在手里在暖暖被窝里玩游戏,也没什么不能接受的是吧。但是后两点真的有点劝退。要不是我个人比较执拗,有强迫症估计早就弃坑了 呜呜呜。除去以上,可以说整个游戏全是优点。

整个游戏玩下来,剧情方面很紧凑,抓的很近。虽然有十章,但主线设置的都很合理。而且越深入玩到后期,越燃,特别是配上中二的台词 哈哈哈哈。这一点相比 xb3 剧情安排要合理的多。但也许是心境的原因,我个人更喜欢 xb3.。也许是每天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对于一个大体量的内容接受起来比较难。也就很难深挖其中的韵味所在。比如玩游戏的时候,只想着快点推主线,支线几乎都放一边,这对于游戏内容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损失。奶刃 2 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真,喜欢他的执念,更想了解在其身上发生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变成这样。其实这句话也是在反问我自己咯。

再谈谈我对于游戏的观点吧。属于愿意接受的那一种,特别是主机游戏。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社会,能够沉下心来认真玩一个游戏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一款好的游戏不亚于一本好书,而且是从更主观的视角去接受一个新的世界。虽然这个月没看闲书,但体验了《异度之刃 2》也算是一样的吧。下一个月打算先把《黄金之国:伊拉》给速速完结,看看真的故事!

重新认识计算

十一月的第一天就调休去了“云栖大会”。大学时期因为受😷影响都是远程看看有啥好玩的东西,今年还不错有机会去线下体验一番。上一次去云栖小镇还是 21 年 “2050 大会”的时候,一转眼两年半过去了。今年的主题是“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整个大会会看见很多大模型的论坛,不过我更喜欢 infra 那一块 哈哈哈。然后就去大数据以及数据库方向逛了逛。看见 DataWorks 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这鬼东西深度接入通义千问,岂不是可以实现 SQL 自由,从此以后就可以自己来当产品,把指标输入给工具就行。但想象是美好的,事实应该还有段路要走。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也将会有大把的 SQLBoy 面临失业的危机。下午的话就去看了看一些感兴趣的论坛,比如 Redis、Paimon 这类,只能说有技术有吹水吧。

这个月还收到了一本书——道哥写的《计算》,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籍,细细读下来有点颠覆我对传统计算机的理解。第一次线下见到道哥,也是 21 年的时候,当时所讲的 topic 是《计算的未来 30 年》。由于当时的经历优先,而且知识面比较浅,然后主观上受《头号玩家》的影响,总喜欢把观点往上面靠,就有点走偏。还好有了《计算》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有时候觉得自己挺幸运的,无意间做了一点小事,紧接着能遇见一群人,然后能够做出更多有意思的事情。

那么到底什么是计算呢?

这个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如今生活的人们都需要理解。毕竟按照发展趋势,计算终将会成为公共服务,也就是 “Computing as Utility”,成为一种普世价值,虽然一定程度上说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开发者,就更有义务去搞清楚。就好比经常有人会说,什么是码农?什么又是程序员呢?在我的认知里,程序员至少是一个创造性的职业,也就是懂程序、懂架构设计的,并在此基础上还要理解计算的本质才行。至于“码农”可以是自嘲,但是你要给我扣这个帽子,就不太喜欢叻。但事实却是,很多程序员其实是不懂计算的,有些人写代码就是无脑 CV,或者说从开源项目里面扒拉出来改改,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搬砖、搭积木的活,这种流程也就和计算没有关系了。

在书中,有说到计算的起源是莱布尼茨,他在 250 年前提出了两个想法:一个叫做人类思想字母表,是对人类思维规律的一种直接反映。他可以用这个字符去描绘世间的万事万物。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不就是编码的思想嘛。他希望通过这个共同的字符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另一个想法叫做普遍语言。莱布尼茨其实是想解决巴别塔难题,不同的人和人之间之所以有分歧,是因为语言不通,所以他希望发明一种非常规范的普遍语言。这个普遍语言是由特定的字符组成的,以后所有人有争端的时候,坐下来,算一算,用纸和笔算一算,争端就解决了,所有人就不会再有分歧。现在来看似乎也不太现实。但这种思想是有启蒙意义的。

这个思想进而影响了很多人,比如希尔伯特、哥德尔和图灵等。1936 年的图灵恰恰在研究哥德尔和希尔伯特的一些理论,就受到启发,写了篇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定义清楚了什么是图灵机。可以说,图灵机是基于前面的这些理论诞生的。图灵机是想干什么呢?是希望模拟人类计算者的心理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人类的一个计算者拿笔在纸上去写写画画、做数学公式推导的时候,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这个心理活动,图灵想用图灵机来描述,或者说可以用机械驱动。

到目前为止,计算所有的发展基本上就是在模拟人类的心理活动、思维规律,或者说到了模拟人类大脑的阶段。计算就是这件事情,今天我们无非是用电子计算机来驱动这样的一个计算过程。这里面,图灵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式的理论模型。图灵之前,计算的定义是不清晰的。人类可能从 3000 年前就发明了加、减、乘、除,不过在古代,我们只能做一些机械式的计算机,效率很低。但是直到图灵,才把计算的概念定义清楚。有了这个基础,才有了后面所有通过机械的装备和装置来制造计算机的可能性,提高计算的效率。

中间还有香农对于逻辑电路的贡献。1946 年冯·诺伊曼他们去做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时候,有了图灵机作为理论基础,有香农的贡献,所有的东西就这么结合到了一起。可以说冯·诺伊曼只是在图灵的理论模型上面做了一个实现,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真空管电子计算机。后来过了一二十年又有了晶体管,晶体管又取决于量子力学的进展。

当把这些都串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重新思考计算到底要干什么?

计算机如果从理论模型上来讲,其实还是在实现当年图灵和莱布尼茨的梦想,就是**用一个机械化的过程模拟人类思维的规律。**计算从本质上来说,是从数字出发,模拟世界万物的结构。如果再大一点,那就是通过数字编码世间万物,世间万物所有的规律就能通过机械化的方式来推导。

写在最后

又啰里八嗦说了一堆,前半段是生活,后半段是思考。更多的是把《计算》书中的内容给拎出来了,不得不佩服道哥的思想深度。最后用书封底的三句话作为结尾:

我希望同路人铭记先辈们攀登过的高峰,

我们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前行。


我希望亲朋好友们理解我们努力的目标,

我们还将为此继续奋斗。


我希望孩子们知道他们会继承什么,以及

还有哪些留待他们去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