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2024,或好?或糟?
十二月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一年又结束了,有时候总觉得这一年似乎什么都没做,但看看现在,似乎又做了很多事情,只不过很多事情都没太好的成绩罢了,所以才会觉得什么都没做,可能是这样的吧。
唉,先聊聊十二月吧,这个月过得挺麻的,能感觉到互联网社畜那种淡淡的死感,随时 oncall 的工作真的很要命。我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这种工作,可能我这种人就是喜欢安逸吧,对待工作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然后就躺平,躺平,躺平。具体的放在工作章节来吐槽吧。
说点开心的,这个月和女朋友去了迪士尼,本来我对于这类游乐园是没什么兴趣的,大多都是西方的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随着时间的成长,自己对很多东西也越来越麻木,小时候看的童话、动画现在来看也没太多感触。可能也往往是这样,内心却更加需要被治愈。有一种快乐,是我看见她开心,所以我也开心。但比较糟心的事,还是工作!!!刚入园没多久,不到十点飞书突然临时拉会,也是有病,我也是服了!!!本该是童话和治愈的地方却有了班味。唉😮💨 全部玩下来,身体还是挺累的,一整天不是在到处来回走走,就是在排队,热门的项目排队都要八九十分钟,迪士尼为了让排队不那么无聊也做了挺多设计的。比较推荐的项目有极速光轮和热力追踪,其他的项目还是看个人爱好进行选择吧。哦对了,如果是情侣一起的话,请一定要去蜜糖罐罐,真的挺出片的(U1S1 咱的拍照技术肉眼可见的进步,求夸夸)。不过感觉比较可惜的是,漫威相关的内容太少了,不太懂迪士尼的经营策略。里面的小吃感觉倒是挺一般的,价格还有点贵。小游戏的话,可以玩一玩,最起码还有个安慰奖,不会让你空手而归是不是,哈哈哈哈(下次玩之前要在家苦练技术!)。还是挺喜欢这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以前总认为童话是给小朋友,在成长的路上,一边得到很多,一边又失去很多,有的时候面对很多的磨练,可能成年人更需要童话吧。就像在玩光轮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喊出来,也没人会嘲笑你。长辈们总喜欢说着要自律、要善良、要坚强,如果可以的话,我倒是想更放肆、更洒脱,好好做自己。这一路走来,不知不觉被套上了许多枷锁,往前走,寸步难行,倒下去,即是深渊。
生活
又到了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但却不知从哪开始写起,在去年的博客中写到,今年想发一次疯,我不知该如何发疯,也不知到底怎么样才算是发疯。只不过今年我做出了一些以前不太会做的事情,或好?或糟?
今年给主机游戏的时间有点少,似乎并没有玩什么新游戏,去年列表里面的游戏今年也没完结。
春节回老家期间,把《王国之泪》的主线给玩完了,比较喜欢塞尔达系列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你长大后,全世界都告诉你该懂事点,只有老任还把你当孩子,捡起树枝,你就是自己的英雄。可能由于野炊设计的太优秀了,从玩法上我还是更喜欢野炊,王泪当然也很优秀,不过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我很喜欢晚上睡不着的时候,打开塞尔达,随意走走逛逛,遇到驿站的声音,就停下听听,能够让内心获得片刻安宁,大脑也能放空,仿佛自己就是海拉鲁的一份子。
《Splatoon3》算是新入坑玩的也比较久的游戏了,也是因为喷喷,遇见现在的女朋友,在此感谢任天堂、也感谢斗老师、Panda 组织的聚会!当时因为晕 FPS,而且一个人玩比较无聊,买了卡带就一直吃灰。可能是年纪比较大了,也可能是被工作磨灭了热情,对于竞技类的游戏没有太强的胜负欲,只求玩的开心就好,好在 100h 以内真格模式上了 S+。不过这游戏打时间久了,头真的有点晕,不太适应的了。
《异度神剑 终极版》终于 XB 系列补票完结了,不过我是倒着玩的,似乎也没太影响,哈哈。XB1 可能是因为有年代感了,剧情方面并不是太喜欢,男主有点圣母。DLC 玩起来也有点无聊,感觉更合适云游戏,自己玩的话,时间成本有点大。不过出于对 XB 的喜欢,还是咬着牙给玩完了。这个游戏也没有我描述的那么糟,可能是因为没达到预期吧。现在还剩 XB3 的 DLC 还没玩,可以提上日程了。
《黑神话 悟空》的爆火,代表着国产 3A 游戏迈出新的一步,也恭喜获得了 TGA 的提名,至于是不是最佳游戏,我觉得重要,当没有那么重要,当玩到最后,和大圣残躯打的时候,BGM 一响,它就是一代人的回忆,也是属于中国人独有的情怀,它就是最好的。从游戏可玩性上来说,游科还是有很多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能够进一步优化玩家体验。当这些我相信随着技术的沉淀都会解决。
到了下半年,又把《怪物猎人 GU》又重新玩了起来,说来也奇怪,大部分玩家都喜欢世界冰原系列,但我对这个却一般般,不是很感冒,反倒是 GU 玩起来很上头,虽然里面的部分设计相比较于新生代猎人很生硬,可能这就猛男喝药的魅力吧,还是想抽时间好好练一练勇气太刀的!《荒野大镖客 2》也是一直想好好去玩的游戏,去体验西部世界。这游戏的特点很明显,很挑受众,节奏慢、比较写实,即是优点也是缺点。如果沉浸下去也会是一款不错的游戏。
游戏记录大概就是这些。今年可能是有女朋友的缘故,电影看得倒是挺多的。今年电影给我影响比较深的是《沙丘 2》,在影院看真的是值回票价的一场,无论是画面还是音效都很棒!看完电影之后上头了,买了《DUNE》的原著来读,这不是第一次直接啃英文书,好在现在有很多方便的工具,读起来要轻松很多,也挺佩服那些翻译老师的。下半年看的《好东西》也还行,不过前提是只把其当作是一个搞笑片来看,不要带脑子。里面的歌也挺好的《滥俗的歌》,慵懒的声音听起来很舒服。
今年听的最多的歌是《最好的时光》,五月份的音乐节看到了安溥的 LIVE,很真诚,emmm 用真诚去形容一个歌手是不是不太合适,但好像找不到什么更好的词来形容。今年比较推的歌曲是《着迷》——迷心 (Lost Soul Paradise),这是一个特点很明显的乐队,电子迷幻风格的,是当时出差路上听到的,一瞬间就爱上这个声音了!还是挺羡慕做乐队的,有一群好朋友,做着酷酷的事情,是创作,也是一种表达。不过今年有很多时候不知道该听哪些歌,有时候还会把游戏的 BGM 拉出来循环一下午,和几年前相比听得更多更杂,包容性也更强了,但却不太知道自己究竟喜欢听什么了。
说到读书这块是比较惭愧的,今年没有花太多时间读书,《长安的荔枝》、《我在北京送快递》、《毫无意义的工字》、《沙丘》、《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好像这有这些,人的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当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洗漱完之后,很难再分点精力来读书。今年大部分书都是在路上看完的,地铁上、高铁上,从一开始有点社恐,怕别人异样的目光,到慢慢习惯,戴上耳机,降噪 + 一点音乐,看着书也挺好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要有时间概念,某几站之前的距离是多少,防止坐过站,别问我是怎么知道😭
今年对于生活上态度转变挺大的,很多事情上没有那么较真,对待自己要好一点,可能是因为工作太苦了吧。哦对了,今年还搬了一次家,搬家找房还是挺头疼的,这也让我感觉到似乎买房还是有必要的,最起码是自己的,也算是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面有了归宿,转念一想,要背负上房贷那么多年,还是挺纠结的。只能说钱先攒着,也不至于之后想买了双手空空。境外方面,我一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一个人去了香港,还办了护照,下半年还办了日签,希望能够赶在除夕之前去日本耍一趟,去北海道看看雪。之前的博客中写到,想接触更多不一样的生活,这一块还得多做,同时也得想一想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否是真的自己想要的,还是被生活所裹挟的选择呢?
工作
也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工作开始慢慢产生了厌烦,才刚刚踏入社会,如果想着自己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今年年初读了《黑客与画家》,从刚接触编程开始,我感觉更多的是创造,是做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出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工作说白了就是别人打工,用自己的能力把事情给完成就行,至于是谁做,对老板来说可能并不太重要,毕竟他们要的只是结果。
现在回想起来,从上家公司离职,有一部分原因是工作和预期不太匹配,我尝试过去多做点,改变些什么,但对周围的同事来说,很难推动。他们想的更多的可能是保住自己,做得越多可能越会犯错,不做反而不出错,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就好。牺牲自己的时间去做一些事情,往往是吃力不讨好。周围的同事也很奇怪,有一种特别自大的样子,总以为自己很厉害,但实际却很一般,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吧。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由于公司上市失败,随之而来的是裁员,看见身边的人陆陆续续离开,心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感触的,很多人仅仅是同事关系,离开了之后可能就再也没有交集了吧。我也一直等着被裁,可惜没等到,我也实在不想再待下去,就主动提了离职。想起去年刚入职的时候,公司还在一直招人,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一年过去了,却又是另外一副模样。和浩哥聊天,当时入职时间前后相差一周左右,他还是实习生,公司给我还有一种校园的感觉,整体来说是比较自由,后来就越变越抽象,也是挺怪的。还有就是考虑到个人的发展空间,安逸倒是挺安逸的,如果长期以往有点温水煮青蛙,久而久之就有了离职的想法。
到八月中旬,我也提了离职,这也是犹豫很久的决定,我也不知这么做是好还是坏,谁也不能保证下家。现在的这家公司怎么说呢,工作强度挺大的,虽然也能够学到很多。从十一月开始,就一直在 oncall,有的时候可能是一个电话,大半夜就要上线看问题。其实我对 oncall 并没有太排斥,但对应的公司也最好给出对应的自由,不然白天在工位,晚上回家还不自由,有点很压抑。之前我的工作习惯都是下班之后,各种工作消息全部屏蔽,现在却是怕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这份工作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是很弱小,很多事情都得去学,去经历,去成长。有时候虽然累,但当自己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我也很期待自己能够成长起来,看看再过个半年,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没有更多的选择。
也可能是工作强度太高,有时候就会想,似乎自己也没多热爱技术,也很很多人一样,所谓的追求技术,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罢了。如果不是做这行,其他的我能做什么呢?而且到了下半年的时候,使用 AI 辅助编程的次数越来越多,像 Cursor、Windsurf 这类工具的出现大大降低了编程的技术壁垒,有的问题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 AI 工具去解决,反而更快捷方便。关于 AI 取代程序员的言论倒是不太感冒,从我的个人体验来说,更多的是结对编程,而不是取代,毕竟很多决策是需要人来做 trade-off 的,但编程的乐趣也就少了很多。也可能是工作本身就是逆人性的,不太会感觉到快乐。我也很羡慕那些能够在工作中有获得感的人,可以更好的自驱去完成工作,反观我自己,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驱动自己去做,也可能是自己不太适合工作吧。前段时间和一个在星环的朋友聊了几句,和他是在 COSCon'20 的上海会场认识的,他说他从 16 年入职的,一直待到现在,来做时间的朋友。这种心态倒是挺好的。自己的话,可能受这个时代影响,有点太浮躁,太好高骛远,却忘记了好事多磨,需要多沉淀自己。
今年第一次接触到 Web3,起因是 StarkNet 的空投,之前对于币圈都是抵触态度的,结果没想到第一次仅凭开源贡献能领到钱。全部走完一套流程,就会觉得挺有意思的,没有注册账号,搞了个钱包,再通过交易所就把钱提出来了。后面又领了 Fluence 的空投,这部分币还没变现,留着玩一玩。明年有时间的可能会多关注点智能合约这个方向的技术。
好?还是糟?
总体来说,今年变化还是挺大的,不知不觉 24 岁了,慢慢有了一点点年龄焦虑,看着身边的同龄人都很优秀,无论是技术还是生活,都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但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
今年比较开心的事是谈恋爱了,和女朋友在一起很开心,也很感谢她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希望以后能够一起走得更远。我个人对于感情一般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遇见了就遇见,如果没有也没什么好遗憾的。谈对象之后,生活中多了一个人要考虑,对于原来的生活改变还是挺大的。在她身上能看见之前自己丢了的影子,也可能再也找不回来了。好的感情与其说是迁就,倒不如说是包容,两个人在一起的感觉很舒服。
给今年的自己打分的话,可能是 80 分以上吧,之前想做的事情都一步一步去实现了。第一次用 Rust 给开源项目贡献代码,看了 CMU 15-721 的课程,对数据生态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尝试拥抱 AI 和 Web3,不把自己局限在舒适区。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生活,反观之前,晚上没事干就看些技术书籍、博客,现在却很少了,有一部分是因为有了对象,还有一部分就是工作太累了,闲下来只想做点技术无关的事情。跳了槽,反而对未来感觉更迷茫了,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走,瞬间失去了目标。
今年也没新添什么电子设备,手机还是 11 已经用了五年多,感觉到有点卡卡的、续航拍照也不行,但总归还是能用的。有一段时间挺想换安卓的,不过看了下价格都挺贵的,还是算了。还有就是做的不好的点是读的书有点少,陪家人的时间也不长,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能够多读点书,多陪陪家人。下半年技术博客也没怎么继续写,想找个时间好好整理下,写点有质量的东西。
活在当下,一步一步走下去,时间会见证一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