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漂两年记录

繁忙四月天

又是一年

是一年四月,来杭州两年了,也是踏入职场两年。相较于第一年初入职场的羞涩,慢慢变得有些老练了起来,谈不上成熟,更多的是疲倦吧。这一年对我来说影响挺大的,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是:谈了女朋友,换了份工作,出国玩了趟,也开始思考什么是生活。

在去年的博客中有写到,因为是在这个城市有了工作,才会在这个城市生活的权利,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没有这份工作,我会在哪,或做些什么呢?可能工作出了有稳定的收入之外,另一个好处就是让人的生活比较规律吧。于此同时带来的是限制,我一直想的是人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或者想做的事情,但当这些变成工作的一部分之后,就莫名其妙变得有些烦躁😫。之前搞大数据的时候对分布式和数据库比较感兴趣,来到了做 MPP Database 的创业公司之后,就变得有些厌烦,和自己当初所想的不太一样,总觉得差点意思,而且强度比我当初所想的也要大很多。入职大半年来,对自身的成长也是很大,之前在上家公司的时候,总会摸鱼或者晚上回家干些和本职工作不太相关的事情,可能是当时的工作太无聊,并不能实现预期的进步。现在比较好的是在工作中就能够成长,和优秀的人共事,不做掉队的那一个!也很期待看见下一年的自己,问题是先熬过这一年再说吧。

总的来说,工作上还是比较顺利的,第一家公司虽然算不上太满意(没有啥技术氛围,HR 当道搞各种条条框框,迎合老板媚上),但还不算太差,工作内容没有啥营养,好在比较轻松能够省下不少的时间给自己。也就在上班摸鱼的时候,慢慢开阔了自己的互联网视野——学会去获取第一手资源,而不是搬运翻译别人嚼剩下的东西。可能是推上做 Infra 的大部分都是 DB 方向,也就误打误撞入了这个坑。现在来看是真的苦啊!!!惨痛的教训!!!越接触一些偏底层的基础技术之后,也开始思考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在现如今的生活中懂技术能给自己带来多少便利,那么又该如何好好利用起来呢?这些问题越想越迷惑,甚至感觉还不如回到小时候没有被互联网污染的生活中去。所以现在的发展真的是让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话说回来,也可能是我自己性格的原因,当热爱的事情,变成本职工作之后,慢慢会变得很无感,没有那么喜欢甚至是有点讨厌。想起了上学的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都懒得去认真对待,抄抄参考答案应付了事,反过来自己倒是会主动去找一些奥数相关的书去啃去磨。

拥抱 AI?

最近开始对工作又产生了厌恶的心理,所谓的工作说白了就是基于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来出租自己的时间,工资率实际上就是租金。这两年来,AI 的发展如火如荼,对工作方式来说产生了很大的改变,然后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跳出舒适区,尝试去了解点 AI 的知识,而不是在表层浅浅的应用。好在这个月底办公室的同事也开始玩起了 AI,还在调侃说我们工区直接从 DB 转型为 AI 公司了,哈哈哈哈哈,也可以借此学习一波。

但 AI 发展的太快,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很多新的概念,至于是啥,怎么用,又要花时间去了解和学习。每天被工作榨干的自己,也很难有精力去学习了,得先调整调整自己,还是要学起来的。最起码先从简单的文生图、图生图之类的玩起来。

前几天看了这篇文章:The Slow Collapse of Critical Thinking in OSINT due to AI,主要讨论了在开源情报(OSINT)领域,人工智能(AI)的发展和应用如何影响了关键性思考的能力。在 OSINT 领域,专家们担心 AI 技术可能会导致关键性思考能力的逐渐消退。随着 AI 的进步,它能够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量远远超出了人类的能力,这从一方面增强了分析能力,但另一方面可能会减少人类分析师对详细信息的深入考察和批判性思考的需求。这种对 AI 工具依赖的增加可能会导致专家们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过于依赖技术,而忽略了人类独有的直觉和经验。因此,OSINT 社区正面临着如何平衡技术和人类智慧的挑战。

由此及彼,反观自己也是越来越依赖 AI,思考也比较少,但反过来说借助 AI 了解的知识也变得更容易,掌握的也越来越多。emmmm 还是得辩证去看问题,跟上步伐,保证自己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