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读书,多发呆

梅雨六月

一件"大事"

知不觉来杭州流浪已经两年多了,之前经常和父母调侃,我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这么久,你们倒也是挺放心的,也不来看看。虽然他俩口头上一直说等有时间不忙了就过来,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在六月初,趁着端午节,让他们过来了,不过重点不是来看我,而是见我女朋友。在今年年初刚开工的时候,和我女朋友的父母见了一面,一起吃个了房,结束的时候他爸妈就说,有时间安排我女朋友和我父母见一面。就这样,给安排上了。

不知该怎么说,按照我目前的状态,从内心来说是有点排斥结婚的,总觉得还没到那个年龄,或者说没准备好去结婚。这个没准备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上,虽说程序员吃到了现如今互联网的行业红利,工资稍微偏高一点,工作两年多,也有了一点积蓄,但想到我女朋友她妈提到的在杭州买房,还是挺头大的。总觉得几百万去买房不值得,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同于把自己给困住了。担负起房贷,最起码未来十年都需要为它打工,而且最近行情不太好,经济下行,谁知道到时候房地产会是什么样的呢。。。不买房,可能再上几年班,借助 AI 搞搞副业,也会更潇洒快活,没那么大的压力。还有就是心态上,虽然马上就要过 25 了,但总觉得还年轻,还有时间去折腾,去玩,去享受生活。有人就会说,结婚之后为什么就不是享受生活了呢?从我的认知来说,处于不同阶段,对这个社会和世界会有不同的理解。现在自己还是成长期,还需要再磨练几年,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等所有的一起都准备好,自然而然就好,而不是去强求。还有就是生育方面,如果早早结婚,下一步就是被催生娃,想想就是噩梦,能拖就拖吧。也和我比较佛系的性格有关吧,比较喜欢随性无为一点。现在开开心心,谈着甜甜的恋爱就好~

这次爸妈过来,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要慢慢承担起家里的担子,虽然我爸妈是那种比较开明的父母,不会给我太大的压力,从他们过来行程的安排、住宿、吃饭,还有游玩各方面都需要提前考虑好。以前上学的时候,都是父母为我们准备好这些,我们也总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稍有不满还会和爸妈耍点小脾气。踏入社会之后,自己就是独立的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要自己去承担责任,而且父母也慢慢变老,需要我们照顾。这次爸妈来杭,见到我女朋友,能看得见脸上的喜悦,下半年有时间的话,再带回老家给爷爷奶奶见一面。

胖丁杯拿下!

好久没有线下打过游戏了,这个月杭州举办了“Splatoon 胖丁杯”的比赛,就抱着去混一混的心态去了(其实是女朋友想去玩,还有被 lds 催债,不许再鸽了)。

首先是组队环节,由于长时间没怎么水群,找个队友真难,后来联系了上了 Wayne(AKA 大师)过来支持,在 3q1 的情况下,最后🍋过来,咱们的“它系卡尼🦀”就成立了!起初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要一轮游就行,也别被剃光头,hhhhh。准备胖丁杯的两周,是高强度打喷的时间,由于有点晕 FPS,每次打完之后都会有点天旋地转的感觉😵‍💫。比赛规定全都是主办方的整活,比如标线器大战、浴缸大战、随机武器,太阴间了,把 lds 拉出来拷打!而且比赛日期是周日,这是谁家“好人”选的!!!给打工人的周一都没喘息的时间了。比赛当天还是大暴雨,差点一个鱿鱼滚行掉河里,回到出生点,呜呜。

第一场是标线器塔楼(lds 的恶趣味),实在用不来这副武器,只在比赛前随便练了几下,不过好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绝对不是对手太弱了哦),轻松拿下✌️。第一回合,趴在塔楼上来回乱串,回一点墨水🫟,就丢一个标线器,就这样到达了终点。第二回合,是一张有水的地图差点翻车,前半场几乎在塔上窜几下,就丢水里🛟,在赛程过半的时候,水面下降。一鼓作气,展开攻势,直接一个 2:0 终结比赛,嘿嘿。

第二场是下午的浴缸🛁区域,为此训练了一周的浴缸,之前是一点都玩不来这武器,手感有点奇怪,攻击还是延迟判定。本来是信心满满的一场,结果遗憾败北。结束之后,都反馈我们这边延迟好大好大,不过心态上比较佛系,也罢也罢。

第三场是随机真格,随机的真格模式,随机的地图,随机的武器,但是双方是镜像,双方会有一次 roll 的机会。整体来说,场面是有点混乱的,几乎都是不会用的武器在那乱打。打到最后都是超时反超,嘿嘿。记得有一场用的是顶尖射击枪,塔楼模式,还剩最后几秒,但比分我们还是落后,立刻开螃蟹大招来占塔,虽然并不会用螃蟹,hhhh。队友来支援,稳住塔楼之后,还继续出差顺利收割几个人头,成功反超!

最后的结果是 2-1,没想到能够进半决赛,哈哈,已经超乎预期了。半决赛也是小小的险胜。到了决赛,直接开摆,根本打不过,被恶狠狠的 80,建议主办方黑幕一下,要不然下次不来玩了,😭。

之前就有说过 Switch 算是我比较喜欢的电子设备,虽然很多人都吐槽性能拉垮,游戏画面糊成一坨,但我觉得并不影响。起初是想玩怪猎买的 NS,当怪猎全成就之后,开始去玩塞尔达,果然是天!但我最喜欢的应该是《Xenoblade》系列的作品,纵使它不完美,当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每一作结束,就仿佛自己和一位朋友告别一样,也有很多思考。谈起 jrpg 还有《P5R》画风我也很希望,玩起来也很意犹未尽。还有《十三机兵》移植到 Switch 是神作!还有好多好多。。。NS2 已经发售有一段时间了,最近也一直在思考,真的需要 NS2 吗?可能并不是吧,Steam 上还有很多游戏吃灰。工作之后,也没了当时玩游戏的那种心态,有的时候玩起来就像是工作一样,不得不留出时间去玩,唉。还有更重要的是,愿意一起陪你玩游戏的人~

PS:最后的晚饭和大师一起吃的,聊了聊数据库还有行业一些发展,emmmm 有点悲观吧,毕竟现在的热点都是在 AI 上,愿意能够花心思和精力做 Infra,还是很值得敬佩的。什么时候技术能够像大师一样牛掰就好了🥺。

新的设备

回想起来,24 年貌似没有买什么电子设备,今年农历过年前后把用了五年的 iPhone11 换成了 16Pro,是有点后悔的,应该再等等今年 618 换一个安卓手机,近几年蓝绿两厂发展的倒是挺不错的。不过买都买了,就凑合继续用个几年吧。想到工作之后,好久没怎么读一些"闲书"了,累了躺在床上都是玩手机,或者用 iPad 看看 B 站。之前也有用过一段时间微信读书,但总静不下心来。于是就想着借此机会,买一个电纸书吧,比较了一番之后,最终的选择是——汉王 Clear 7 Turbo+。拿到手里挺满意的,屏幕大小合适,重量也适中,续航也挺不错的,而且支持微信读书,美中不足的是安卓系统 23333 🤣。

买来之后,就想着尽量减少对手机屏幕的依赖,争取每天的使用时间减少到两个小时以内,对应的可以分出的时间可以放在读书上。这一个月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每天晚上睡前都会读一会,困了就睡着,挺好的。相比较于之前用 iPad 看书,现在用电纸书看,墨水屏确实要更舒服些,而且眼睛也不容易累。下面就来聊聊读了哪些书:

《史蒂夫·乔布斯传》

这是今年年初开始读的一本书,六月领了微信读书的会员,刚好一鼓作气给看完了。读完整本书,可以说乔布斯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你不得不佩服他那种站在人文和科技十字路口的独特视野,将极致的简洁和美学融入到冰冷的电子产品中,硬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个人电脑、手机、音乐等好几个行业。他对完美的苛求,还有那个著名的"现实扭曲力场",都充满了传奇色彩。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显得尤其珍贵。

但另一方面,从个人生活和与人相处的角度来看,他又显得那么不近人情。他对亲生女儿的冷漠,对同事的尖酸刻薄,对商业伙伴的无情,都让人看得直摇头。他仿佛把所有的热情都献给了产品,而忽略了身边的人。正如书中所说,他不是圣人,只是一个有着凡人所有缺点,却又同时拥有改变世界能量的梦想家。

读到最后,看那乔布斯被诊断出癌症之后。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知道乔布斯是离死亡不远的,但总会有点不舍,还在想着能不能再等等,如果再给他点时间,他还能创造出什么奇迹。对于现如今的电子产品是不是还能带来更大的惊喜。

他是一个天才,也是一个"混蛋"。或许,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不完美,才成就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史蒂夫·乔布斯吧。不过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苹果这家公司,已经不再是那个乔布斯时期的苹果了,现在的苹果更像是库克时期的苹果,一个商业帝国,一个赚钱的机器。前段时间刚好是 2025WWDC,很是失望,熬夜看完整片之后没有想更新的欲望。如果乔布斯还在,会不会破口大骂呢?

《看见》

起初知道这本书是在中学时期班主任提到过的,这次用电纸书终于静下心来读完了。柴静的文字很克制,但背后却有千钧之力。她没有站在高处说教,而是把自己放得很低,像一个探寻者,带着我们去‘看见’那些被宏大叙事和新闻头条淹没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她写非典,写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她不急于下判断,而是把复杂的人性、多面的事实一点点铺开在你面前。她让我们看到,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看见’,就是看见那些不被看见的,理解那些不被理解的。尤其是经历过新冠疫情之后,对于国内的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再读这样的文字,感触更深。

除了非典,书里还有很多让人揪心的故事。比如写汶川地震,她没有聚焦于那些宏大的救援场面,记录了最后离开的时候唱着山歌的老爷爷,那种极致的悲痛和后来慢慢重建生活的坚韧,让人动容。还有她去采访两会,从市井生活出发,而不是一套一套的官话,她用自己的方式去追问,试图撬开一条缝,让我们看到政策背后真实的人和事。最震撼的可能还是吸毒女的故事,她被迫卖淫,在泥潭里挣扎,柴静没有评判,只是记录她的绝望和仅存的一点点希望。

这些故事串起来,你会发现,她总是在努力拨开云雾,去触摸那些最柔软、最真实、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人性角落。她让我们看到,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看见’,就是看见那些不被看见的,理解那些不被理解的。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人’。在任何事件中,最终的核心都是人。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太容易满足于简单的标签和结论了。《看见》就像一个提醒,提醒我们保持清醒,保持同理心,不要轻易放弃追问。它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最近由于某些原因,这本书很遗憾在国内被封了,但相信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会看见的!

《万历十五年》

之前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觉得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尤其是嘉靖和万历这两位摸鱼大师。但黄仁宇的这本《万历十五年》完全是另一个画风。更为写实的风格,读起来虽然有点枯燥,却切开了大明王朝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年份——1587 年,让我们看到了帝国深处的病灶。

书的核心就是“大历史观”。它告诉你,历史的走向,往往不是由几个英雄人物决定的,而是一个庞大而沉重的“结构”在推动。万历皇帝就是这个结构下的悲剧人物。他年少时在张居正的严厉管教下,也曾是个有为青年,想必也曾想励精图治。但张居正死后,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用无数道德教条和繁文缛节编织成的巨大牢笼。他想做的做不了,不想做的又必须做。最后,他选择了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反抗方式——躺平。几十年的怠政,是他对这个僵化体制的无声抗议,也是一个皇帝被体制本身耗尽所有热情的活生生写照。

然后是张居正和海瑞,这两个人简直是绝佳的对照组。张居正是个雷厉风行的改革家,是唯一能让大明这台生锈的机器强行运转起来的“能臣”。但他用的是帝王之术,行的是权宜之计,这在那个以“德”治国的文官集团里,注定是异类,人死政息。而海瑞呢,他就是那个道德楷模,是所有官员都应该学习的榜样,清廉到不近人情。可结果呢?他所到之处,官不聊生,大家把他当个牌位供起来,敬而远之。他的存在,恰恰证明了这个体制的虚伪——它推崇一个它根本无法实行的道德标准。

所以读完感觉很唏嘘。书里的每个人,从皇帝到首辅,再到模范官僚,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力了,但最终都成了一颗巨大机器上身不由己的螺丝钉,眼睁睁看着王朝这艘大船,在那个平淡的年份里,无可挽回地驶向深渊。

读到最后发现这竟然是美国的历史课本,什么时候国内的课本能换成这种风格呢?而不是教条化的灌输思想。最近在看《大明王朝 1566》等下个月的博客可以展开来聊聊。

《镖人》

之前是在 B 站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里面知道的这部漫画,也是一直找机会想去阅读,起初想直接买漫画回来看,但还没更新完就一直拖了下来。刚好接着领取的会员一个周末给看完了,很过瘾!

最先被吸引的其实是画风,黑白分明、线条凌厉,水墨感和硬派风格结合得恰到好处。每一格都像是中国古代壁画和日式分镜的混合体,刀光剑影、风沙漫天,气氛拉满。尤其是打斗场面,动作流畅,刀马一出手,仿佛能听到兵器碰撞的声音,视觉冲击力很强。

故事设定在隋末乱世,主角刀马本来只是个普通镖师,却被命运推着卷进了更大的漩涡。一路上遇到各路豪杰、江湖儿女,有兄弟情义,也有爱恨纠葛。最喜欢的是那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感,刀马明明只想安稳过日子,却总被时代和责任推着往前走。每个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的好人坏人,反而有很多灰色地带,像是活生生的人。

不过读到后面能够看出作者把背景越写越大,有生之年能够看完吗?🤣

《浮生六记》

想起了初中课本里面的第一篇文言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之前大学的时候读过一点,就想着也给重新读完了吧。

这本书真的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前半段描述沈复和芸娘的爱情,读起来像是清淡的茶,越品越有味,也很是羡慕。两个人的日常琐事,柴米油盐、斗嘴打趣,还有带芸娘男扮女装去出玩,写得温柔又有趣。芸娘喜欢吃臭乳腐,沈复一开始嫌弃,结果被芸娘"强塞一口",最后也爱上了这味道。那种小夫妻间的打闹和包容,真让人觉得温暖又真实。但生活哪有一直甜下去的,家庭的波折也不少。芸娘身体不好,家里经济也一直紧巴巴的。两个人一起经历了搬家、流浪、亲人离世,甚至连最亲密的伴侣也没能白头到老。芸娘的离世,沈复写得极为克制,却让人读到心里发酸。那种"人生如梦,梦醒人散"的无力感,隔着几百年都能感同身受。如果说前半段还有点同情沈复,那么读了后文只能说是活该,一个游手好闲,没啥责任的花花公子,尤其是在广州押妓那一段,太渣男了!

话说回来,全书读下来,最打动人的还是那种"平凡人的小幸福"。沈复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是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爱人、朋友、生活的点滴都记下来。哪怕生活再苦,也能在一盏茶、一场雨、一次小小的旅行里找到乐趣。正如他自己说的,"事如春梦了无痕",但只要用心去记,平凡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来。

写在之后

这个月总体来说过得比较安逸,工作上没有那么慢,能够抽出时间来看书、打游戏,还有思考一些事情。目前为止可以说,比较喜欢的两个电子设备一个是 Switch,另一个则是电纸书。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便携而且专注。其实反观来想,集中注意力,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足矣。如果太贪,可能就会全都抓结果全都不行,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哦对了,这个月还听了一首蔡依林的歌,觉得还不错——《如果我没有伤口》。之前只知道蔡依林红,但说的出口的歌却不多,偶然的一次发现,可以说还是有作品沉淀的,反而比现在的口水歌要好听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