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
云南游记
中学时期看杂志,经常会有“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的字样。那时总以为,长大之后便潇潇洒洒可拎包即行;及至入世,方知脚下像被线牵住,日程表成了一张密网,格子间像一口深井。白日盯着屏幕,夜里反思 OKR;见得多的是玻璃与钢筋,听得久的是车流与喇叭。自嘲为“社畜”,久而久之心也钝了。最近在思考,科技固然带来便利,却也悄悄抽走生活的温度;效率诚然节省时间,却也一点点磨薄情绪的纹理。于是想逃,逃向一座更近山水、更近风声的城——云南。
这一次行程,刻意从简,只图身心松一口气;那些人造的网红打卡点,能避则避;时间也专挑十一假期之前,算作错峰。机票价格掂量再三,路线规划如下:先落地昆明,再租车自驾到大理,复自大理驶往丽江;回程自丽江回昆明,再由昆明飞回杭州。这也是咱的第一次自驾,和女朋友轮轮着来,路上山高水长、风景更迭;偶尔的肩颈微酸与掌心薄汗,提醒着疲惫,也提醒着我们确实在路上。
先前也去过几个古镇,对于同质化的人造古城已不大动心;因此这趟旅程里,不入大理古城与丽江古城,而改选另一条路:在大理去双廊,在丽江看束河。
大理篇
选择双廊的主要有两个理由,这次因为是租车自驾,所以想的是沿着洱海自驾环游;还有就是在双廊这边醒来拉开窗帘就可以看见苍山洱海,蓝天白云还是很舒服的。说实话,在大理最惊艳的一瞬间,就是早上拉开窗帘的那一下,瞬间身上的疲惫感一扫而光。
由于时间有限,所以给大理只安排了一整天的行程,像网红 S 弯、骑小电驴看洱海也都不在计划之内了,还有就是本次出行主打一个清静,尽可能避开人流,但实际上人也不少。虽说名称叫作洱海,但与实际的大海相比还是有点差距的,不过胜在天气不错,由于海拔比较高,蓝天白云,很舒适,开着车走走停停也很惬意。
第一天中午就在双廊附近找了一个本地人开的云南菜馆,吃了本地的菜。味道还可以,但是吃不太习惯,haha。服务员都是本地的阿姨大妈,普通话虽然说的不是很利索,但有当地的土话味,反倒是显得比较真诚。吃完之后就开始自驾,可能是浙江这边待习惯了,云南那边司机素质比较一般。最后选择了一个咖啡店,看看书度过了一下午,可惜的是由于云层太厚没有看见夕阳。不给自己设任何目标,慢慢悠悠度过一个下午真的很舒适。晚餐则是选择了云南的米线,价格有点小贵,味道也比较一般,倒是打卡的甜豆腐很好吃。
如果问没去哪些热门的景点会有遗憾吗?以后还会不会再来丽江一趟?可能会有吧,也可能会再来吧。我觉得重要的是看待旅途的心态,把路上发生的也当做旅途的一部分就好~
丽江
从大理自驾到丽江,高速车不是很多,开起来也比较爽,能够明显感觉到海拔的升高,起初我女朋友比较担心的高原反应也没出现,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到民宿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放下行李之后,就决定去吃午饭(其实已经是下午了),吃的是纳西火塘,比较有特色的是中间是一锅耗牛肉火锅,然后周围是石板用来烤肉,分量很足!我们两个人是吃到撑的那种。吃的时候外面突然下起了暴雨,做着小板凳围着灶台吃,有一种小时候在老家的感觉。还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是这家店的老板是东北人,可能是北方人对于南方有特殊的向往情节吧,之前在海南那边也见到许多东北人。
吃完饭之后,雨也慢慢停了下来,然后就开车去玉湖村那边转转,路上一点一点靠近雪山的感觉真的很棒很棒,是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感觉到的,在公路上也看见很多牛羊,不慌不忙地到处闲逛,丝毫不畏惧来往的车辆。不过可惜的是到了山脚下突然下起了暴雨,在车内待了半个小时见雨还没有减小的趋势,只能作罢。回头去了白沙古镇,主要原因是我妹子想要抱小羊拍照,hhhh。也在镇子里面逛了逛,可能是因为乌云从山上飘过来了,越往里走,人变得越少了,反倒是图个清静。走到一家鲜花饼店,能够明显闻到香味,试吃刚出锅,味道很不错,于是各个口味都来了一点。还有就是走走转转一些文创周边的店铺,也挺有意思的。这天晚上选择早睡,毕竟次日是要去爬雪山的。
决定好来云南的时间之后,就一直在关注天气,虽然都在说云南天气比较多变,预报有雨但可能还是大晴天。到了去玉龙雪山那一天,早起下着小雨,于是我们抱着侥幸心理一大早出发,想要去甘海子看日照金山,结果又是到了山脚下雨开始下大了😢。唉,只能去排队爬山了。要上到 4680 还是有点担心高反的,万一我俩都上去之后身体不适咋办。不过按照我对自己身体的评估,应该没啥事,这不还带着氧气瓶呢么。排队坐缆车到半山腰整个流程是挺快的,缆车一点一点上升的感觉很舒服(可能由于我比较喜欢高的地方)。到了海拔 4500 左右,剩下的路只能是自己走了。一共一千多台阶,难度倒不是很大。山脚下雨,上山之后天气有了转晴的迹象。整个爬台阶的过程,比较明显的感觉是心率有明显的加快,不过也算是预期之内,稍微歇一歇就好。往上爬没有很着急,大约半个小时左右登顶了,被云雾缭绕包围的感觉很棒。比较好的一点就是,登顶之后,天空逐渐放晴,这大概就是拨开云雾见天日了吧。如果可以的话,还是想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下山之后就在蓝月湖转悠了一圈,湖水蓝蓝的挺好看的,不过可能是激情都被上山给消耗尽了,外加中午肚子有点饿,倒没有很大兴致了。
对我来说,爬完雪山之后,本次行程就可以结束了。剩余的时间都是陪妹子去点她喜欢的景点。比如 xhs 特别火的大经幡和大椅子网红咖啡店。这个时候就要体现出作为“战地记者”的高能水准了,在丽江那边拍立得意外地好用,在我的操作下,做到了张张出片。这两个地方主要是地理位置比较好,然后稍微做了几个比较有特色适合拍照的景,加上亿点点的营销,就会有游客骆驿不绝地赶来,这也就是靠山吃山了吧。不过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海拔太高,紫外线比较强,容易晒黑,云南真的是适合定居的好城市,在这里有一种通透感,能有一种伸手就能摸到云的感觉,能真正感受到是在呼吸的。
到了最后一天准备离开返程了,五点多醒来还是先看天气预报,大概率是晴天,就决定继续赌一把——去东巴谷看日照金山。当开车到东巴谷的时候,那边已经有些游客在等日出,说实话我是不太指望能看见的,毕竟概率还是挺低的,本着来都来了的想法,就下车到处转转看看吧。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太阳开始慢慢升起,对面的山顶有被阳光普照到,但与网上的图片来看还是差点意思;再过了两分钟大面积的光照,而且颜色是偏橙黄色的,欸,有日照金山那味了。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豪赌,还是应该勇敢点,抱着试试的心态去看看,万一有机会了呢。BTW 第一次来丽江就看见日照金山还是很幸运的~
期待下一场旅途。
读书记录
《反倦怠能量站》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看这类的书籍,总觉得有点鸡汤,大部分都是空谈方法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都不一样,都不太好一概而论。但为什么还是选择继续读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书名比较有意思,还有就是最近真的有点累了,甚至开始内耗。鸡汤虽然很俗,但是有用呢。只能说有的时候还需要治愈一下被工作压榨之后空空的大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提醒,是别再幻想用一口气把生活扛整齐。与其揪着“自律”不放,不如像保养一台车一样,把能量当作一个系统:什么时候加油、哪里漏油、路线怎么更顺。就像这次自驾,真正让我动起来的,从来不是宏大的计划,而是那一下“先上车、先发动车”的第一步。第一步小到好笑,但一旦走了,后面的路就自己展开了。
“闭合回路”这事儿,爬玉龙雪山时也有体感。台阶看着很多,心里会发怵,可脚下一步一步上,心率慢慢稳了,人也安静下来。到顶那会儿,云散开了一点,阳光打在雪上,像是给自己的一个“确认键”——不是多么壮举,但它能实打实地把能量“打包回流”。后来想起这本书讲的“小胜”,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别把赢写太大,就先把“今天能闭合的一小段”闭了。
至于手机,累的时候它就是低成本刺激,烦的时候它是逃离未完成的借口,孤独的时候它能给一点回应。有的时候没必要自责自己,改成对症:累了就休息或去走一小圈,烦了就把任务拆成可在二十分钟内闭合的一小段,孤独就去和一个真实的人说几句话,或者写一段长一些的文字。这样一来,漏点少一点,能量就能多留一点。
《太白金星有点烦》
这本书早前就有所耳闻。按我的直觉,马亲王的书“好看”是没跑的,只是常常觉得还差半口气:故事顺滑,点子灵光,却总隐隐盼着再往里多沉半寸。话又说回来,人家的勤奋与产量,在当代作家里也算顶尖的了。
最好看的部分,在前半段。作者换了一个侧身的角度,像是把熟极而流的《西游记》掀开另一页,从太白金星的眼睛往外看。笔法是轻的,题目是重的:轻描官样文章里的褶纹,重提神仙体制里的松动;轻写笑话,重置人心。读起来像波浪,先是微风打水,再是一阵推涌。
尤其是镇元大仙与人参果那段:神话的荒诞与人情的可亲并置,法度在上,情理在下;吃果是戏,观者亦戏。作者不急着颠覆,不忙着评判,笑里暗藏锋刃,锋刃之下仍留温度。那一小节几乎可以单拎出来,当作“如何用幽默解构经典”的范本。
语言上也合我胃口:俚不伤雅,巧不见作,句子里常常有一粒小钉子,读到那里,心神“咯噔”一下,记住了。节奏也好,章与章之间不拖泥带水,留白处给人回气。
书的后半段觉得有点一般,属于是过度解读了,“腹黑”的调门略重,帽子戴得有些多。并非全然不可,只是力道稍猛,反生滞重——那种本来最可贵的空隙,被注脚与评语挤窄了。我更愿意它再松一点、再让读者自行咀嚼一会儿,效果或许更长久。
好在收束很妙。结尾把李长庚与李太白轻轻一勾,星与诗互为照面,官与人彼此观照:一边是天庭的流程,一边是人间的风骨;一边是“职位”,一边是“诗心”。这一笔既不用力过猛,又能把书里一路的暗线系住,读到此处,竟有点“忽然开朗”的舒适。
总体说来,这是一本优缺分明的书。优在视角新、笔法轻、幽默里有分寸;缺在后半段的解释欲偏盛,遮住了些许留白。可即便如此,它依然值得在旅途中携带:开卷能笑,合卷能想;可三两页停下,也可一口气读完。若要一句话劝读,我会推荐——尤其推荐给那些身在流程与表格之中、却还想保住一点清明与幽默的人。
《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
起初知道坂本龙一是在《末代皇帝》里面饰演日满电影协会会长甘粕正彦,并于苏聪、大卫·拜恩一同负责电影原声的创作;后面还有他的代表作——《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但大概率是听过的;还有就是教授也穿 NewBalance 的鞋子,hhh。
再次关注到坂本龙一这个名字是在 2023WYYC 杨老板决赛使用的 BGM——【泪洒赛场!中国悠悠球三连冠用坂本龙一的音乐获得世界第六是怎样的体验?】,再后来就是在推上看见有人分享过这本书,一直就在书架上了。
真正翻开《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感觉像是从银幕与配乐背后,走进了谱面与心跳本身:不是总结,而是筛选;不是煽情,而是直面。医生那句“如果什么都不做,只剩半年的生命”,像一记锣声,把主题先行地敲定了基调。于是他把话一件件摆上桌:创作的来路,家庭的系绊,人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之后的世界。整体是继《音乐即自由》之后的暮年自述,最后还收录了好友铃木正文的后记,写到他最后的时光与余温。书的章名本身就像路标:“与癌共生”“献给母亲的安魂曲”“旅行与创造”“朝更高的山前进”……读下来是一次次呼吸的练习:吸,进入病房与琴房;呼,走向家史与风物。写法极简,意思不简;字句平静,底色滚烫。将沉重拆解为若干“可被理解的片段”,让读者能在低处、在慢处,接住它。
我尤其喜欢他谈“创造”的那几章:不追问“意义”的宏大叙事,而是回到“方法”的日常工艺——如何聆听、如何取材、如何在衰弱与疼痛之间保留一段有效的专注。看似是音乐的工序,其实是生活的秩序。以及他反复触及的自然、环保与和平,那不是姿态,是从身体里长出来的立场:在风声里辨音色,在树影下找节拍,在沉默处留空白。
作为读者,我读到的“勇气”并不喧哗:它不是把痛苦放大成戏剧,而是承认它、安置它、与之共处。把生命当作多线谱:家庭是一条线,创作是一条线,自然与行动是一条线;线与线交错,才构成一个人的完整旋律。这样的“编曲”,没有任何一声是多余的。
这本书主要是在云南旅途中读完的,我会建议慢一点、散一点:可以从任一章开始,读两页停一停,再读两页再停一停。它适合在旅途中携带,也适合在夜深人静时打开:开卷能静,合卷能思;不求一口气读完,只求在某一页忽然被击中——像在窗前看见一轮慢慢升起的满月,既现实,也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