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回家
似乎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在老家过中秋了。今年由于国庆和中秋连在一起,所以能够有时间回去,而且这次有点不一样,带着我妹子回去。从大学毕业之后,家里人一直催着找对象,不过我比较佛系,喜欢顺其自然的发展,这次带回去也算是交个差,哈哈。
回到老家,夜生活是没有的。晚上看会儿书,便早早睡了。清早起来,日头还不高,时光就这么慢悠悠地过。不追不赶,觉得日子很宽裕。有时就想,都市里那些快节奏,当真有必要么?反观在老家的时候,舍了些便利,换回的却是自己的时间。退居二线,或许也是个法子??🤔
最舒心的是不用想每日吃什么。父亲做菜的手艺不错,比在杭州吃的那些,强得多了。还有就是老家的一些特产,比如小时候常吃的圆子,当年觉得平常,如今在外头久了,再吃起来,倒觉得好吃得很。这一点我对象能作证,她一次能吃三四个,我看着也笑。还有牛肉汤,虽说各处都挂着"淮南牛肉汤"的招牌,味道却不正宗。杭州那边的,清淡了些,汤也不够香,价钱倒是更贵。老家的牛肉汤,价格很实在,精髓是汤上头浮着一层红红的辣油,很香。大概是上了年纪,开始容易怀念家乡了。
过年虽也回来,县城里的城墙却很少去。这回陪我妹子,倒是从游客的眼光看看,寿县这些年的变化。江浙那边的古镇去了不少,对比起来,都是同质化得厉害。有时就觉得,老家的古城墙,只是地理位置不好,才发展不起来。这次去城里逛,人确实多,大约都是过节返乡的。里头和高中时候比,有变化,但不大。几个主要的建筑还在,倒是因为往旅游业发展,整洁了许多。赶上中秋,东门口还有花灯表演,也挺好,只是总觉得有点过度,显得俗了些。和从前比,少了古城的那份寂静,多了些表面的繁荣。
回程的车上,她睡着了。我望着窗外,心里有些说不清的感觉。老家的日子,慢得像水,却踏实。每一天都看得见,摸得着。城市那边,快是快,到底图个什么?钱是挣了些,可时间都不是自己的。早上挤地铁,晚上加班,有时间的时候,还不是一样躺着看各种电子屏幕,一年就这么过去了。
反观爷爷奶奶的状态,在门口做着晒晒太阳,和邻居们在巷口闲聊,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这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可要真留在老家,又能做什么?这地方,年轻人都往外走,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我也曾是那个急着要出去的人,如今却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
或许,人这一辈子,就是在这两头来回摇摆。年轻时觉得外头好,有了岁数又想回来。只是,等真想回来的时候,老家还是不是原来的老家,自己还是不是原来的自己,都说不准了。城墙还在,可那份寂静没了,可时光不等人。
想着想着,高铁到站的播报声想起,我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只知道,这一趟回来,心里多了些东西,也少了些东西。或许,真该认真想想了。
解锁新玩具——SONY A7C2
工作忙起来,压力就跟着来。发现消费是最好的解压方式,而且还能促进经济发展。一开始看上了 HHKB 配列的客制化键盘,毕竟人不 HHKB 枉少年嘛 (bushi。但在工位上使用了一段时间 Luminkey Magger68,渐渐觉得,为键盘花那么多钱,好像不太值当,有点点退烧了。话说回来,Pocket3 最近倒是有优惠,也动过心。说句玩笑话,DJI 的东西是好,就是少了用的地方,哈哈哈。不过小红书上刷到不少这批 Pocket3 品控的问题,想想还是算了。最后,拿下的是 SONY A7C2,配了 SEL2070G 镜头。其实最初想要的是 Fuji X100VI,只是溢价一直太狠,也就没舍得。A7C2 也是复古的样子,全画幅,又便携,该有的都有了,挺好。
之前总觉得相机难上手,专业性太强,想要又不敢要。真拿到手里,加上自己爱折腾,倒也合得来。在 B 站和小红书上找找教程,自己琢磨了一阵,发现也还行。虽说做不到张张出片,但至少带出门不算白带吧。第一次挂着相机出门,心里还是有点虚的,总觉得路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过来。大概都是自己多想,可那种感觉就是有。出门的时候,场景换得快,相机也还不太熟,参数调不来,多半都是 AUTO 模式在拍。想着过段时间,等摸透了,再写篇心得体会吧。
买了相机之后,就老想着带出门,到处拍拍。可能是新鲜劲,也可能是真的需要。好处是,出门变得积极了,忙了一周,周末不至于还窝在家里。有时就是出去走走,看看自然,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才觉得自己真的存在着。
LIVE-163braces
请大家多多关注 163braces!
知道这个歌手,是 23 年的事。那时音乐日推偶然给了一首《W》,开头“nananana nananana”,就觉得挺有意思。唱功虽说一般,但词写得有想法,感觉是个宝藏歌手,就点了关注。后面又去关注了她的 Instagram 和 YouTube。再后来,《小船》火了,也算出圈了。说起这首歌,第一次听的时候,还觉得主歌和副歌好像各唱各的,但整体还是好听的,哈哈哈。
到了现场,只能说台妹还是很甜,哈哈。说实话,唱第一首歌互动的时候,还是有点生硬的,像军训似的,hhhh。这也是看 live 的氛围感,能和歌手离得近,能互动。比起演唱会的规模,我更喜欢这种小型的 livehouse 演出,或者音乐节。离舞台近,人都站着,更自由。有时候歌手稍微变个调,和原版不太一样,都会觉得很惊喜。
说回 live 本身,演唱时间不算长,因为她自己的歌也不多。杭州是她来大陆的第一站,刚开始能感觉到 163 有点紧张,尤其是开场硬控,台下反应不太热烈。后来唱了些耳熟能详的歌,台下跟唱起来,欸,效果还不错。再后来唱到《小船》,算是全场的高点了,台上台下都热闹起来。想听的歌都听到了,期待下次再见咯~
看了些啥
这个月读的书倒不是很多,感觉刚开始买电纸书的时候,每天看书的劲头很大,把想读的书看了之后,继续看书的念头有点淡了。也可能是最近工作太忙,没有太多空闲时间了。这个月读了两本书,分别是《段永平传》和《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段永平传》
早就听说了段永平很牛逼,从早期的小霸王,到步步高,以及智能机时代的蓝绿两厂,还有 PDD,都有他的身影。刚好最近对投资比较感兴趣,就借此机会来学习一番。不过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比较一般,其写作手法和专业程度与《乔布斯传》相比差不少,很多地方可能都是作者自己瞎揣测的,也没有具体的资料进行考究。说实话,看这本书,翻了几页就发现不对劲。不是段永平自己写的,也不是什么深度访谈,就是把网上能找到的资料拼凑起来。有些地方写得挺好,有些地方又显得很外行,前后文的观点都能打起来,大概就是直接复制粘贴的后果。要不是段永平这个人确实厉害,这书我可能看两章就扔了。
不过,话说回来,看完还是有些收获的。段永平这个人,低调到你都不知道他做了这么多事。小霸王那会儿,谁家小孩没玩过学习机?后来的步步高,音乐手机、点读机,广告都能背下来。再后来 OPPO、vivo 这两个牌子起来了,才知道背后还是他的影子。而且黄峥搞拼多多,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他带出来的徒弟。想想也是厉害,一个人能影响这么多品牌,还都做得不错。
书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分”这两个字。段永平做生意,讲究本分,说白了就是不坑人,不骗人,做生意要对得起良心。听起来好像挺虚的,但你想想,在那个年代,多少企业靠忽悠起家,又有多少企业因为不本分倒下了。他能把步步高这些品牌做起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这份本分。做产品实实在在,对经销商也讲信用,人家自然愿意跟你合作。
还有一个概念,叫 Stop Doing List。就是你要清楚什么事是错的,然后别去做。听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大多数人不是不知道对错,而是明知道错了还要继续,心存侥幸,觉得能扭转局面。段永平不是这样,他发现方向错了,立马停,哪怕已经投了很多,该止损就止损。想想自己,生活或者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明知道可能是错误的方式,还硬着头皮往下做,到最后浪费的时间和精力更多。
说到投资,这本书也提到了段永平的几个经典案例。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他重仓买网易,后来翻了上百倍。2011 年,苹果股价涨得正欢的时候,他又带着 OPPO、vivo 的员工一起买苹果股票。还有茅台,他也是早早就重仓了。看他的投资履历,简单得不像话,就那么几只股票,可每一个都是大赚。
反观身边周围买股票的朋友,今天听个消息买一只,明天看个热点又换一只,追涨杀跌,到头来账户还是绿的。为啥?因为不懂。段永平说得很明白,不懂的不要碰,投资就是要看懂这门生意,看懂这个公司。你连公司是干嘛的都没搞清楚,就敢把钱砸进去,不亏才怪。他还说,投资要有耐心,不要总想着抓住每一个机会。有些机会注定会错过,这没什么,只要抓住的是对的就够了。
段永平跟巴菲特一起吃过饭,这事挺有名。他是第一个跟巴菲特共进午餐的华人,花了几十万美元。当时很多人觉得不值,但他自己说,那顿饭让他更坚定了价值投资的理念。巴菲特说的那些东西,其实他早就懂了,只是需要一个确认,需要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
放下书,想想投资这一行,感觉还是不太适合自己,毕竟没多少本钱(23333,而且也不太了解,可别犯了不懂装懂,追涨杀跌的错误;从短线来看,这不是投资,是赌博。段永平说,投资就是要看懂生意,要有耐心,要本分。这些话,相信大部分人都懂,至于做不做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回想起大学时候,就喜欢在 B 站看戴老师的视频下饭,只不过工作之后看这类视频的时间越来越少。偶然在微信读书上看见这本书,也就去读一读吧。可能是戴老师的声音比较有特点,很有记忆点,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在脑补出戴老师说话的声音,哈哈哈。之前上学的时候,看见唐诗宋词文言文,都唯恐不及,避而远之。也可能是上了年纪之后,开始喜欢怀旧。上学的时候,并不太能理解诗词中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只能摇头晃脑地背诵。再后来,慢慢经历多了之后,再回头来看反而是一种新的体验,也很佩服当时的诗人,喝个小酒,就能写出文诌诌的话来,反观现在的歌词都写的很水,缺少韵味。
戴老师在书里讲了好多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这些。看完之后,发现自己比较喜欢李白,大概是羡慕他那股子洒脱劲儿吧。杜甫呢,倒是更能共情,可能因为他更像我们这些普通人。至于王维,工作之后看他的诗,就觉得那种怡然自得的状态,真让人羡慕。
李白这个人,是真的活得洒脱。没做官的时候到处游山玩水,做了官也敢喝醉了去见皇帝,被贬了之后还能继续漫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想想,有几个人能做到?大多数人不都是看着工资卡余额过日子吗?
杜甫就不太一样了。他看到老百姓流离失所,看到国家一点点衰败下去,就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杜甫更像我们这些普通人,有想法,有担忧,也有无奈。
王维让人羡慕的地方,是他那份闲适。戴老师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种画面感,真的很美。周末的时候偶尔也想,要是能找个安静的地方,什么都不想,就这么发发呆,该有多好。
只是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呢?
一点思考
如果一个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被工作所占用,还会有其余的精力主动去摄取信息吗?我们时不时会听见一些新闻消息、娱乐八卦,但其实可能 90% 都是无用的信息,来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所以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垃圾消息。而互联网的发展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些垃圾信息的传播。反观现在国内的互联网平台,说白了就是一堆垃圾和广告组成的,毕竟只是消遣的工具而已。
还是那句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之后,大脑是不太想继续思考的,所以会本能地接受推送的信息过来。而且大脑的空间也是有限的,当逐渐被这些垃圾信息塞满之后,留给自己思考或者发呆的时间还剩多少呢?这可能是个恶性循环了吧。
经常会听见有人提出“困在信息茧房”里面,那么所谓的信息茧房是从哪里来的呢?相对于这种言论,倒不如换个中二的说法: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